无忧启动论坛

标题: 大家来做个统计吧,你觉得哪种方式制作启动U盘的启动成功率高? [打印本页]

作者: loopback    时间: 2009-12-14 11:04
标题: 大家来做个统计吧,你觉得哪种方式制作启动U盘的启动成功率高?
当前U盘启动的方式多种多样,我们追求的是最高的兼容性,能够在尽量多的新老主板上启动成功。
投票选项所指的启动方式是“第一启动”,串接别的启动方式(如:FBINST——>grldr)任然属于FBinst启动
希望大家以自己实际使用情况为准,而非人云亦云
本投票若有不妥请高手们指出 :)

[ 本帖最后由 loopback 于 2009-12-14 11:06 编辑 ]
作者: 天涯海角1216    时间: 2009-12-14 11:16
SYSLINUX能算第一启动?
HP的MBR呢?也不错的。
作者: yaojy    时间: 2009-12-14 11:49
不知道楼主说的启动方式与各选项是怎么回事,乱选了一个,旨在参与
作者: haocheng    时间: 2009-12-14 11:51
我試了幾種還是覺得fbinst 的比較好
作者: loopback    时间: 2009-12-14 12:06
原帖由 天涯海角1216 于 2009-12-14 11:16 发表
SYSLINUX能算第一启动?
HP的MBR呢?也不错的。

本人太菜,才学不久,有些概念确实不太清晰。syslinux 好像-M参数是写入MBR的,不知道算不算。
作者: dlwfdlikuan    时间: 2009-12-14 12:06
个人觉得SYSLINUX启动兼容性最好!
作者: lhh1981    时间: 2009-12-14 15:32
楼主,你们都是用哪一种牌子的?容量多大?
作者: adslceo    时间: 2009-12-14 15:59
只用过量产,其他的没有用过。
作者: wangmeng052    时间: 2009-12-14 18:41
fbinst-grldr启动最高
作者: 越野四驱    时间: 2009-12-14 21:54
fbinst-grldr启动最高
作者: mxdooxxooxx1    时间: 2009-12-14 23:23
一直只用grldr,只要主板支持USB的还没遇到启动不了的。
作者: gameicq    时间: 2009-12-15 00:09
fbinst启动高。USBCDROM,2000年的电脑支持不好
作者: hbqjljl    时间: 2009-12-15 12:16
fbinst这一种方式没用过,不太懂,只好选了量产光驱那一项了,老机器启动不了,但比较新一点的机器,十台能启动八九台
作者: wsma    时间: 2009-12-16 20:05
只用过量产和usb+   的。
作者: wangmeng052    时间: 2009-12-17 09:15
fbinst也是挂载grub4dos启动的,两者应列为一类。
作者: loopback    时间: 2009-12-17 10:11
原帖由 wangmeng052 于 2009-12-17 09:15 发表
fbinst也是挂载grub4dos启动的,两者应列为一类。

fbinst不挂载grldr,只挂载syslinux也可以启动的呀?
作者: 天月    时间: 2009-12-20 18:55
我选的是FBINST和HDD+
作者: la9975956    时间: 2009-12-21 21:49
觉得fbinst 的比較好
作者: fjqchen    时间: 2010-1-21 10:27
量产应该兼容性好吧。
作者: zxcxhzhangxi    时间: 2010-1-21 20:43
能启动不代表就能正常使用,本人u+的U盘在有的机器上进入pe简直是不堪忍受!还是G4D比较好,至少本人现在没遇到那个机器启动不起来的!就是启动界面显示稍慢!
作者: qinef    时间: 2010-1-25 10:27
fbinst启动兼容性高,如果连启动都启动不了,更谈不上应用。虽然fbinst在部分老主板上启动较慢,但至少还可以启动,还能维护,早期的主板只支持ZIP格式,而且是USB1.1的接口,慢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作者: nokia2    时间: 2010-1-25 12:36
用来用去还是fbinst最好用,兼容性最高,目前还没有碰到启动不了的电脑,除非主板本身不支持USB启动。
作者: linlinqi    时间: 2010-1-26 12:47
1G的u盘,量产+fbinst,都可以启动。
作者: mcfy    时间: 2010-1-26 23:33
UltraISO-HDD+   10 (8.85%)
UltraISO-ZIP+
兼容性不高,我之前做的同样的主板不同的机器都启动起来

量产CDROM我已经在三台电脑上测试可用,还没有进一步测试

不过已经不错了
作者: 8413024    时间: 2010-1-27 03:26
我喜欢量产加hdd+双启动多一种启功方法呀.
作者: qinefeng    时间: 2010-1-28 17:39
个人估计量产+fbinst的兼容性可能跟量产+u+差不多,不过这针对USB-CDROM量产后在前面的情况,如果是USB-CDROM在后,那量产+fbinst应该更高一些。
作者: tntlinlxp    时间: 2010-1-28 17:42
FBINST的确不错但是兼容性不强,这样一来就和U-CD U-HDD差不多了。做了几会FBINST,没有一次能很好的支持DOS下的GHOST,这样就只能进PE再搞了。
作者: gzk101    时间: 2010-1-28 17:53
dos下用ghost找不到可见分区,其实有个很简单的方法,在dos下输入:

ghost -forceusb

上述命令是加载ghost的官方USB驱动,再运行ghost,往往这时就可以在ghost里的最后一个磁盘上找到你的U盘了。然后选择对应的源及目录分区进行恢复操作即可。不过U盘确实不适合做一键ghost,因为影响这个“源”的因素太多了,无法像cdrom那样准确的确定源的位置。

要说fbinst兼容性不强,那就要大家根据事实说话了。至少我公司里的两台电脑除了fbinst外还没有其它方法可以启动他们。至于为什么它的兼容性高建议大家看看他的原理:http://bbs.znpc.net/viewthread.php?tid=5629&extra=page%3D8

[ 本帖最后由 gzk101 于 2010-1-28 17:55 编辑 ]
作者: 346flytiger    时间: 2010-1-28 19:11
cdrom量产成功率最高
作者: tntlinlxp    时间: 2010-1-30 22:50
标题: 回复 #28 gzk101 的帖子
呵呵,好长时间没联系了。

可能是我没仔细弄吧,我很懒,就连一键还原都问你GHO的文件名。

我用过一阵,启动PE还可以,做DOS下的GHOST很麻烦,而且还有不稳定和可见分区文件错误问题。一般老机器还可以用-forceusb, 但是在很多今年的机器上就死机了(我用FBINST装HP和TONGFANG的新机器就遇到好几次了)所以就整体效率和消耗综合考虑我觉得U-HDD和量产是比较好的。老机器能启动,但是会很慢,还不如随身带个光驱好了。呵呵。

用U-HDD模式就不存在能启动但不识别的问题。估计现在厂商的设计开始更多的支持U-HDD了吧。要不微软也搞U-HDD启动。
作者: woshi_1001    时间: 2010-2-9 15:08
量产CDROM是最优先的做法,如果不成功,那只能FBINST了。
作者: moondust    时间: 2010-2-12 07:22
ULTRAISO的USBHDD+没怎么试过,但我最喜欢的是DISKGENIUNS制作的USB-HDD,没试过启动不了的事。怎么没这个选项。
作者: gongcd    时间: 2010-2-15 16:57
原帖由 moondust 于 2010-2-12 07:22 发表
ULTRAISO的USBHDD+没怎么试过,但我最喜欢的是DISKGENIUNS制作的USB-HDD,没试过启动不了的事。怎么没这个选项。

这个倒是没试过,下次试试这个怎样
作者: 999w    时间: 2010-2-22 11:06
量产最高,fbinst第二
作者: gameshhjj    时间: 2010-2-23 22:56
只用过量产和U+。。好像是都不错。。
作者: 2013fengbai    时间: 2013-8-16 22:54
fbinst-grldr
作者: zds1210    时间: 2013-8-17 21:20
目前来看fbinst+grub兼容性不错,其实nt6的主引导和分区引导兼容性也不错,用B+可以实现。
作者: 2011wjyhm    时间: 2014-6-1 23:56
cdrom量产成功率最高
作者: 无垠    时间: 2014-6-6 09:19
除了这几种外,U盘芯片的不同也会导致启动兼容性不同
作者: 2012飘水    时间: 2024-4-23 18:25
不是很懂,过来学习一下
作者: 4424442    时间: 2024-5-14 11:31
量产CDROM,一直用这个,成功率挺高的
作者: alexhnhb    时间: 2024-5-18 20:50
1




欢迎光临 无忧启动论坛 (http://bbs.wuyou.net/)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