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启动论坛

标题: 玄天、azhong123456、所有对 Win7PE 感冒的请进!PE3安装显卡驱动的测试。 [打印本页]

作者: lxl1638    时间: 2010-9-15 22:29
标题: 玄天、azhong123456、所有对 Win7PE 感冒的请进!PE3安装显卡驱动的测试。
实践证明,PECMD.EXE的DEVI命令是可以在Win7PE中安装显卡驱动的,本人今天又下载了玄天的PE3来试验。
测试时发现显卡驱动解压到系统目录,不管是用PECMD.EXE还是用设备管理器,都不能成功安装,但将显卡驱动
解压到硬盘的其它位置,无论是PECMD.EXE还是设备管理器都可以成功安装。以下是本人的测试过程:

1、将显卡驱动解压到 C:\PE-TOOLS\ati 目录;
2、在[开始菜单]运行处输入 PECMD.EXE DEVI C:\PE-TOOLS\ati\atiilhag.inf ;

哈哈,发现屏幕黑了一下,知道成功安装了,显示器再亮,分辨率已是1680*1050了。

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将驱动文件解压到它应在的位置安装不成功,而解压到其它位置再安装却可成功?
是不是 INF 文件没有处理好还是其它原因?

如果证实显卡驱动文件解压到系统目录无法安装,那么就要考虑驱动外挂式部署安装的标准了。



[ 本帖最后由 lxl1638 于 2010-9-15 22:42 编辑 ]

无标题.png (286.8 KB, 下载次数: 67)

无标题.png

作者: 66369    时间: 2010-9-15 22:47
系统目录是否已有相同文件名的文件呢?

否则难解释这个问题...怪.
作者: lxl1638    时间: 2010-9-15 22:51
原帖由 66369 于 2010-9-15 22:47 发表
系统目录是否已有相同文件名的文件呢?

否则难解释这个问题...怪.


系统目录中已存在相同的文件,在设备管理器更新驱动,选择 X:\Windows\Inf 目录安装不成功,
用 PECMD.EXE DEVI X:\Windows\Inf\*.INF 安装也不成功。

在设备管理器更新驱动,选择 C:\PE-TOOLS\ati 目录安装成功!
执行 PECMD.EXE DEVI C:\PE-TOOLS\ati\atiilhag.inf 也成功!

[ 本帖最后由 lxl1638 于 2010-9-15 22:53 编辑 ]
作者: zxw    时间: 2010-9-15 23:13
那确实是怪。....
作者: yamingw    时间: 2010-9-15 23:19
在系统目录中时,Win7将直接从DriverStore提取驱动;在其他位置时,Win7将其拷到%temp%{GUID}再安装
作者: 66369    时间: 2010-9-15 23:24
原帖由 yamingw 于 2010-9-15 23:19 发表
在系统目录中时,Win7将直接从DriverStore提取驱动;在其他位置时,Win7将其拷到%temp%{GUID}再安装



那在X盘系统目录建个MYDRV文件夹.应该可以安装的.
作者: lxl1638    时间: 2010-9-15 23:42
原帖由 66369 于 2010-9-15 23:24 发表

那在X盘系统目录建个MYDRV文件夹.应该可以安装的.


驱动也可以做成WIM挂到内存盘,安装后再卸下;
也可以做成自解压文件,安装后再删除。
作者: 玄天    时间: 2010-9-16 09:03
原帖由 lxl1638 于 2010-9-15 23:42 发表


驱动也可以做成WIM挂到内存盘,安装后再卸下;
也可以做成自解压文件,安装后再删除。

哦,这个文件也怪我当初没说清楚,其实Win7安装驱动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驱动数据库已有的系统自带驱动,不能改变其目录名称并且inf文件夹中必须有安装用inf文件(inf文件可改名)
2.如果是dism进去的驱动,inf文件夹必须要有oem*.inf(不能改名)设备存储库也必须要有相应的文件夹
3.如果是系统中已有的驱动被提取到外面(比如你的A卡驱动),有两种方法,其一:直接用设备管理器或者pecmd、drvload安装,其二:必须将inf拷贝到inf文件夹,驱动按原始名称(atiilhag.inf_x86_neutral_7d512c02e72ebd25)放入设备存储库目录,然后扫描硬件即可。
4.就是驱动存储库没有也没有安装过的驱动,用设备管理器、pecmd、drvload安装都行,但inf文件夹中不能有该驱动相关的inf文件,驱动文件也不能位于系统的设备存储库目录中
作者: 玄天    时间: 2010-9-16 09:05
原帖由 66369 于 2010-9-15 23:24 发表



那在X盘系统目录建个MYDRV文件夹.应该可以安装的.

随便哪里都可以安装,前提是驱动没有打包
作者: 玄天    时间: 2010-9-16 09:08
原帖由 yamingw 于 2010-9-15 23:19 发表
在系统目录中时,Win7将直接从DriverStore提取驱动;在其他位置时,Win7将其拷到%temp%{GUID}再安装

惜字如金,我当初测试后没写清楚可是因为懒得打字:(
作者: hcygpdyj    时间: 2010-9-16 10:17
高手面前,斗胆跟贴请教一下pe03安装显卡驱动碰到的怪问题:
M833东芝笔记本,用U+启动,其分辨率最多只能到1024*768,即使使用大元帅的显示调节也没用。但用东芝本机的显示驱动(用工具提取取得)就可成功,能调节到推荐值1280*800。但如果用B+启动,则只能到800*600,不论安装什么显示驱动,都无法改变。为什么?为什么?花了“巨大”时间解决不了,高手帮忙呀
作者: secowu    时间: 2010-9-16 10:25
标题: 回复 #8 玄天 的帖子
这个专业。。。。。。。
作者: lxl1638    时间: 2010-9-16 11:03
原帖由 玄天 于 2010-9-16 09:03 发表

哦,这个文件也怪我当初没说清楚,其实Win7安装驱动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驱动数据库已有的系统自带驱动,不能改变其目录名称并且inf文件夹中必须有安装用inf文件(inf文件可改名)
2.如果是dism进去的 ...


啊,本人没用过Win7,经过几位高手的讨论,总算明白了些少。
是否可以这样,系统必须的驱动,如硬盘控制驱动、其它常用的驱动,在定制PE3时直接做到设备存储库中,
那些不常用的驱动,如声卡、网卡、显卡驱动采用外挂式安装。
作者: 玄天    时间: 2010-9-16 11:53
原帖由 lxl1638 于 2010-9-16 11:03 发表


啊,本人没用过Win7,经过几位高手的讨论,总算明白了些少。
是否可以这样,系统必须的驱动,如硬盘控制驱动、其它常用的驱动,在定制PE3时直接做到设备存储库中,
那些不常用的驱动,如声卡、网卡、显卡 ...

确实如此,只要inf文件不释放到inf文件夹就可以正常安装
将cab释放到临时文件夹安装就行了(driverstore文件夹中就算有相同到驱动也只是安装后多一份而已,再说整个driverstore文件夹在安装完所有到驱动后完全可以彻底删除)
pecmd安装可以打包,这可以减小驱动体积,不过这都无所谓~~~~
drvload 安装最要命的是只要drvload,不管是否匹配,在inf和driverstore文件夹都会有,如果drvload庞大到驱动后就很可能造成X盘空间不足而无法再进行任何操作到故障
作者: lxl1638    时间: 2010-9-16 12:23
原帖由 玄天 于 2010-9-16 11:53 发表

确实如此,只要inf文件不释放到inf文件夹就可以正常安装
将cab释放到临时文件夹安装就行了(driverstore文件夹中就算有相同到驱动也只是安装后多一份而已,再说整个driverstore文件夹在安装完所有到驱动后完全可 ...


en,现行版本的PECMD解压CAB时是按驱动文件目录结构解压的,且都是解压到系统目录
(INF释放到INF目录,SYS释放到Drivers目录,其余释放到SYSTEM32目录)。
下来若更新PECMD的话,就要支持将驱动包释放到任意指定目录了,
这样的功能打算在元旦版再更新。

中秋或国庆也准备更新一次PECMD,主要是为NT5.x系列PE更新DISP命令,
同时也准备为Win7PE更新DEVI命令,增加匹配检查,现在PECMD在Win7PE中
还没有对硬件ID和INF作匹配检查,DEVI命令指定的INF均调用API函数安装,
就如同Drvload.EXE一样调用API函数安装,(这个API函数启动另一个EXE来安装驱动)。

硬件ID与INF匹配检查通过了,再给增加DEVI命令解压文件释放到指定目录的功能。
如果有可能、有必要,PECMD会增加一条 LZMA 命令,使用 LAMZ 算法
(目前最好的压缩算法,7Z也使用了它)加入对文件目录的压缩和解压功能。

[ 本帖最后由 lxl1638 于 2010-9-16 12:29 编辑 ]
作者: 玄天    时间: 2010-9-16 13:23
标题: 回复 #15 lxl1638 的帖子
那就坐等咯~~~~~~~~~~
作者: tami520    时间: 2010-9-27 19:36
等待大大的鱼出来......




欢迎光临 无忧启动论坛 (http://bbs.wuyou.net/)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