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启动论坛

标题: 我的电脑就是不能用我制作的U盘开机启动 [打印本页]

作者: 2011gtj521    时间: 2011-6-27 16:02
标题: 我的电脑就是不能用我制作的U盘开机启动
各位大侠,各位才女,请救救我这无知的小菜菜吧!!!
那还是2011年的五月份,有一天我舅**电脑(无光驱的电脑)坏了让我帮着修一下,刚开始我以为只是系统坏掉了,所以就用ultraISO这个工具压制了个iso系统进入到我的优盘(这个系统自带的是老毛桃版的winPE),我在许多电脑上都用这个优盘成功装过系统的,但是我发现经过这么多天的尝试之后,无论是把开机启动项改成usb-hdd,或者是改成usb-zip,或者是其他的选项,我把bios中第一启动项都换了一个遍都没能让电脑从usb启动,我突然觉得从优盘启动电脑变成了一件很难完成的事情究竟是我的优盘不行还是她的电脑该扔掉了呢?
是缘分让我找到了这个论坛,那么就让看到缘分的你帮我解决这个问题吧!!!!
电脑的bios大概是这种版本的
作者: 2011gtj521    时间: 2011-6-27 16:03
标题: 图怎么挂掉了啊
http://hi.baidu.com/gtj521/album ... eea625baf5380.html#这是图
作者: rroo    时间: 2011-6-27 17:25
在bios中,选bootsequence里的u盘。
作者: pz    时间: 2011-6-27 18:06
biso中启动顺序设置不对!
作者: 不才    时间: 2011-6-27 20:16
嘿嘿,从楼主的叙述来看,启动不了所述的电脑很正常。否则,N多的u启制作软件岂非都是多余?
换个软件试试看,推荐fbinst。
作者: 卓娘娘    时间: 2011-6-28 02:30
建议楼主换另外一个PE试试,试多几个才能知道是电脑问题还是PE问题。
作者: wuyou126    时间: 2011-6-28 07:57
三楼的参考了不,不同的bios设置是不同的,多找找相关的启动设置,另外用fbinsttool写入一个fba,或者量产,出门多备几个不同的方式制作的u启盘比较靠谱,就不会出现你的尴尬了
作者: wwx169    时间: 2011-6-28 08:09
原帖由 2011gtj521 于 2011-6-27 16:02 发表
各位大侠,各位才女,请救救我这无知的小菜菜吧!!!
那还是2011年的五月份,有一天我舅**电脑(无光驱的电脑)坏了让我帮着修一下,刚开始我以为只是系统坏掉了,所以就用ultraISO这个工具压制了个iso系统进 ...


---------------嘿嘿,先将这个U盘插入电脑,然后重新启动,并按动Esc键,在出来的菜单中看看有无这个U盘,如果有就选中它后回车。如果没有这个U盘,就请重新在本论坛找个另外的制作U启动的方法试试。
作者: 2011gtj521    时间: 2011-6-28 08:34
标题: 回复 #5 不才 的帖子
看来我真的是菜鸟 你说的那个什么fbinst是什么东西啊?
作者: 2011gtj521    时间: 2011-6-28 08:35
标题: 回复 #7 wuyou126 的帖子
可不可以在同一个U盘里装N个启动呢??
作者: 2011gtj521    时间: 2011-6-28 08:36
标题: 回复 #8 wwx169 的帖子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啊 我还是再继续学习吧
作者: wuyou126    时间: 2011-6-28 10:32
你说的n个启动,就是传说中的合盘吧,本坛就有若干,一般够用,好用就行了吧,搞那么多干啥呢
作者: chfchfchf    时间: 2011-6-28 16:35
主板BIOS太老了!!!!!
作者: venus951    时间: 2011-6-29 09:34
CPU 350MHZ。这BIOS确实太老了,不支持USB启动
作者: akmm    时间: 2011-6-29 09:36
电脑主板BIOS太老了,不支持1G以上的U盘.
作者: LTFSHY    时间: 2011-6-29 13:07
开机看画面 FAST BOOT好像 直接快速启动 我家是按F12 选择你的U盘就OK 了
作者: 讯极天度    时间: 2011-6-29 15:30
标题: 回复 #1 2011gtj521 的帖子
楼主,百度 一下 小懒虫教程!让你学会另一启动方式,你去试试!多学学!
作者: 2011lhr    时间: 2011-6-30 10:32
你这台10年前的老电脑,还是1.0的USB口,U盘启动是很艰难的。要经过千辛万苦才能成功的。




欢迎光临 无忧启动论坛 (http://bbs.wuyou.net/)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