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第一个版本是以汉化为主,则本次版本以修改和扩充功能为主,主要有下列变化:
① 32位系统属性里可以显示处理器型号和内存大小。
② 添加搜索功能(包括开始菜单底部搜索框)。
③ 添加任务栏显示电池图标。
④ 添加较为完整的Dism功能。
⑤ 对常用工具进行大调整,删除了一些,补充了一些,我自己日常维护和修改PE系统够用。
⑥ 对64位系统文件改变较大,现在与32位系统趋于类似了。
⑵ 原系统特色(本人观点):
① 体积小,运行流畅(32位可在512MB启动,64位可在1GB下运行)。
② SOFTWARE 注册表精简幅度大,但能满足一般维护软件要求。
③ 收纳了不少用脚本编写的小型应用程序,这些程序几乎不占磁盘空间,有利于减少系统映象文件的大小。
④ 在 DYY8 系统里使用的一些程序有些更新了。
⑶ 汉化修改内容:
① 系统核心汉化(指系统文件和注册表)。用Google网上翻译来处理俄文,有些可能偏差较大。
② 应用程序及菜单汉化,这一部分比过去俄版汉化工作量很大(部分英文程序和菜单内容可能没有汉化)。
③ 有些系统文件版本不是15063的(数量还是不少的,不太了解原作者的用意),用15063版本替换,尽量保证本版本的纯洁性。
④ 在初期汉化版本里,系统文件基本上是一一对应的,保留了原系统的本来面貌,但在后来的逐步修改过程中对系统文件有增有减,现在上传分享的版本是经过增删后的版本,用BCompare对比原版就可看出改动了那些文件(目前32位系统变化较大)。
⑷ 与WEPE相比较(个人观点):
① 一个是原生中文系统,而另一个是俄文汉化而来,还没有达到完全中文化的要求。
② 一个是Win10586系统,而另一个是Win15063系统,较新的版本有版本上的优势。
③ 映像大小和软件兼容性可能有些差异,对具体应用场合而言各有区别,就看自己的具体应用场合如何了。
④ 两个系统整体组成和控制方面还是有区别的,了解多种风格和特色的系统,不局限于一个固定的模式和框框,有利于技术的发展和思维的多样化。
⑸ 具体用法上的注意事项:
① 本系统为维护用精简系统,没有网络和声音功能,也没有搜索功能,DISM功能不完整。
② 外置程序目录为:PePrograms,与本人发布的其他系统相同(指采用新版SH.EXE的系统),不再重复上传外置程序。
③ 在本系统里用Sh.cmd来搜索外置程序目录中的SH.EXE并运行,因此 SH.EXE和SH.INI文件要放在外置程序目录内(对64位而言,SH_x64.EXE和SH_x64.INI)。
④ 32位系统集成紫光华宇拼音输入法,64位系统集成极点五笔输入法。
⑤ 32位系统用 AkelPad代替系统记事本,AkelPad是多窗口、多标签功能丰富的编辑器,本次集成时保留了完整的插件模块,为此多用了3MB多的空间。
"启动后可以驱动网卡"是指自动安装的吗?如果是,则为有线网卡,可以用下面方法之一:
① 如果你用我的外置程序,则在外置程序的某个程序(或新写一个外置程序)的配置里自动运行含此命令的文件,这个方法的好处是不必修改PE系统文件。
② 如果你不用我的外置程序,则只能修改PE系统文件,在初始化文件(如果是DYY8系统的话,这个文件名称为:RamOSInit.ini)尾部,最后运行你的程序,需要实测,可能要调整一下调用的时机,如系统尚未准备好,则等待几秒时间等,这只是猜想,我没有实用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