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部分破解软件只要破解就会被报毒。看看chatglm的观点:
杀毒软件的工作原理早已不是简单地比对病毒库了。它们更多地使用启发式分析和行为检测技术。也就是说,杀毒软件会像一个“保安”,不仅认识已知的“小偷”(病毒特征码),还会监视所有“可疑行为”。
而破解软件为了实现其功能,所使用的技术手段,和病毒木马的行为高度重合。杀毒软件看到这些行为,出于安全原则,会先“逮捕”再说。
以下是几个典型的“可疑行为”:
修改可执行文件
破解行为:破解补丁或注册机需要修改原版软件的 .exe 或 .dll 文件,比如跳过许可证验证、移除功能限制等。
病毒行为:病毒感染电脑时,最常见的行为就是修改、注入或替换正常的系统文件或程序文件,以达到隐藏和持久化的目的。
杀毒软件视角:一个程序正在试图修改另一个程序的核心文件,这绝对是高危操作,必须拦截!
代码注入和内存修改
破解行为:一些破解器(特别是“内存补丁”)会在软件运行时,将破解代码注入到软件的内存空间中,动态地修改其指令,绕过验证。
病毒行为:这是许多高级恶意软件(如银行木马、勒索病毒)的核心技术。它们会注入到浏览器或其他进程,窃取密码或加密文件。
杀毒软件视角:有程序在往别的进程里写东西?太可疑了,很可能是木马!
加壳与混淆
破解行为:为了防止被软件厂商轻易分析和封堵,破解者通常会使用“壳”对破解程序进行压缩和加密。这层“壳”在运行时会先解压自身,再释放出真正的破解代码。
病毒行为:几乎所有病毒都会使用加壳技术来躲避杀毒软件的静态扫描。
杀毒软件视角:这个文件被加了壳,我看不清它里面到底是什么,按照“可疑即有罪”的原则,先报毒!
调用敏感API
破解行为:实现上述功能,需要调用一些高级别的、敏感的Windows系统API(应用程序接口),比如 WriteProcessMemory(写入进程内存)、SetWindowsHookEx(设置钩子)等。
病毒行为:这些API也是病毒最常用的“武器”。
杀毒软件视角:一个来历不明的程序在调用这些危险的系统函数,意图不轨!
小结:从技术角度看,破解软件就像一个在雷区跳舞的人。他可能只是想跳舞(破解软件),但他的每一步都踩到了地雷的引信(杀毒软件的检测规则)。因此,即使破解者本人没有恶意,其作品也极易被判定为病毒。 |
|